CONTANT US
漫山遍野是石雕
坦格南格石雕村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北150公里。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刚刚走下车,首先听到的就是丁丁当当的敲击声。顺着声音走过去,一组组形态各异的石雕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石雕村依山而建,绿树成荫。目前有300多位石雕艺人生活在这里,每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编号。作品展览区主要分布在三条干道上,每条干道的两侧都按每位艺人的编号摆放着各自的作品。抬头望去,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石雕,一排排,一列列,场面非常壮观。这些石雕中既有重达几十公斤的大块头,也有可放在手中把玩的袖珍品;既有形态逼真的人物造像,也有憨态可掬的动物造型;既有朴素写实风格的作品,也有令人难以捉摸的抽象作品。
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负责人原是烟草农场主。1966年,因为当时的罗得西亚种族主义政权遭到国际制裁,他的烟草生意实在难以为继。当他发现在农场里干活的工人有雕刻的才能后,就放弃了烟草种植,而创立了坦格南格石雕村。他为雕刻艺人提供住所、工具和石料,让他们从事创作并向外人展示和销售。年复一年,雕刻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人。津巴布韦许多著名的石雕艺术家都曾是这里的村民,外国游客、商人和展览经纪人也经常慕名光顾这里。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上等石料,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自学成才的艺术家
当我走进石雕村时,遇的第一位艺人是23岁的查帕拉扎,他正在雕刻一只大鸟。在他手中的那块石头大约有一立方米左右,已经初步显示出鸟的形状。据他说,雕刻这样一只大鸟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鸟在津巴布韦的地位非同寻常,考古人员曾从建于13至15世纪的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挖掘出7只皂石鸟。它们高约50厘米,用皂石雕刻而成,身子像鹰,而头像鸽子,脖子直挺而翅膀紧贴身体,给人一种雄健的感觉。皂石鸟由此就被作为津巴布韦国家的象征。所以,雕刻艺人经常把鸟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
相对于比较年轻的查帕拉扎,卡穆切基可称得上是一位艺术家了。他从1991年涉足石雕,至今已有12年了,作品曾在法国、英国等地展出。他的代表作是“爱人”,黑色的石雕抽象地展示了一对爱人并肩站立相依相偎的样子。据他介绍,雕刻一件“爱人”这样的石雕大约需要一周时间。他的摊位上摆放了许多形号不一的“爱人”,一个月大约可以卖掉10至15件这样的作品,有许多是被外国游客买走。此外,他雕刻的鸭子憨态可掬,样子非常可爱。
通过与这些艺人的接触,我发现他们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很少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他们或从师于家族中的长辈,或求教于另一位石雕艺人,慢慢地在实践中磨练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创作思维不受任何约束,不依赖于设计图,全凭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
黑色文化的震撼
其实,坦格南格石雕村只是津巴布韦石雕文化的一个缩影,石雕艺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津全国大约有6000多人直接从事石雕创作,从事经营、销售和供应石料的人则数以万计。走在街头,随处可见的“人民市场”就有许多石雕艺人出售自己的作品;进入饭店宾馆,摆放得当的石雕使整个场所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踏入寻常百姓家,形态各异的石雕又显示出主人独特的艺术鉴赏力。
应当说,津巴布韦绍纳人的石雕历史悠久,不过这门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54年,当时的津巴布韦还处在罗得西亚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政府决定建国家美术馆,并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美术顾问弗兰克·麦克尤恩负责筹建。麦克尤恩与同时代的马蒂斯、毕加索等著名画家都是好友,对艺术有独特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麦克尤恩发现最能体现非洲艺术家想法的艺术载体是石头,他周围就聚集了75位艺术家,大家每天一起交谈艺术思想,并付之于创作中。
1958年,麦克尤恩举办了第一届联邦艺术展,结果使石雕作品从草编、铁编、陶器和蜡染等众多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许多作品被国际著名的大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展品。1971年在巴黎和1972年在伦敦及纽约举办的绍纳石雕展也非常成功,所有展品都被抢购一空。从此以后,世界艺术界及收藏界真正认识并接受了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就连毕加索也经常向麦克尤恩索要石雕的照片。
津巴布韦石雕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动物、爱情、恩爱家庭和抽象类等,艺术表现形式则为抽象类、创作类和写实类。无论何种形式和内容,都可让观众体会到黑色文化的震撼力。
目前,津巴布韦石雕不仅流行于欧美地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起轰动,并成功地登陆日本和香港。就连我国北京去年新亮相的石雕公园中也出现了津巴布韦石雕的倩影,为中国人欣赏津巴布韦石雕艺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手机:13153727968 电话:0537-6861196 13963709048
邮件:148935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