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NT US
链雕对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寿山石比较合适。在相石构思时,也要特别精心细致。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它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脱环,必须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
脱环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难度极高。先用小型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谨慎按序,一一脱环,还要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再将胶合的部分用温水泡浸,慢慢脱落。
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在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地,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雕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刻划上自己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
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要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越精,价值也越高。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深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钮雕
钮雕是专指在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虎、辟邪、饕餮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钮雕的历史是和印章连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钮。据有关历史考证,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权力和地位象征,是王侯将相、达达显贵的专用品。最初的印钮也十分简单、纯朴,只是在印章上方钻一小孔,用来穿强系结以便携带,因此印钮也称“印鼻子”。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印章在材料和钮饰上,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权位和官衔,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秦时的官印,除了用金、银、铜等质料原不同来区别官爵的高低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到了汉代,皇帝用玉玺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将军则用金印龟钮,傣禄二千石的官,则用铜印象钮......此后,历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各品官员所用印钮,以职位高低,多为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鸟、鳌、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
篆刻
篆刻历史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统一推广使用小篆,篆文便成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由于古代篆刻皆以金银铜玉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开创花乳石材刻印之后,石材的篆刻历史才翻开了第三页。
由于石材的篆刻与印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石材篆刻的历史,形象地说,都写在印章的印面上。明代文彭首创书法镌进印章旁款,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风格雄健,风靡江浙,自成“浙派”。其后,邓石如又以书入画,将刀法与笔法融为一体,一变秦汉印艺风貌,人称为“邓派”。至清末,赵之谦吸取当时出土的秦汉泉、洗等铭文入印,别开生面。民国时吴昌硕在汉印及前人的基础上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浑术灵劲,气势磅礴。后来黄牧甫又直追秦汉,取法权量、诏版,刀法锐利,还有湖南的齐白石、福州的陈子奋等都是篆刻名家。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篆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皇帝的玉玺和御宝都以篆文刻成。至于名书画名家更是视篆刻如宝。凡一幅书或一幅画,必钤以篆刻印章,所谓诗、书、印、画,缺一不可。
篆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即白底朱文,笔画往往纤细流利;阴刻即为朱底白文,笔画粗犷苍劲,富有原始铭文的韵味。阳刻和阴刻成双结对地采用,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
篆刻特别讲究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等20多种,此外还有“变篆”。要采用哪一种篆书,根据印面的布局而定。通常情况下,以朱白相间,出神入化者为妙。篆刻者都应该有很好的篆书功底,同时应该熟悉书法的章法,寿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见生动和自然。
镶嵌
镶嵌又称屏雕,属于小件浮雕的范畴。在中国以金玉珠宝作为饰物的镶嵌历史十分久远,但镶嵌与石雕结缘则始见于清初。而把寿山石雕镶嵌在别的初托物上,并形成一种技法,却是20世纪70年代,为寿山石雕“东门派”传人林寿堪首创。其具体做汉是把不同颜色的寿山石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再按照图稿把它镶饰在漆器的屏风、挂屏、桌屏或器皿等物件上。
寿山石镶嵌的制作程序分别设计、雕刻和粘贴三个步骤。设计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画面”两个部分,二者必须统一协调,相互衬托。画稿确定后,将其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别绘成分解图,然后再根据设计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质料与色彩的石片。选材时不仅要有整体观念,合理配料,还有注意通过自然石色的绔比作用,使画面更加耀目多彩。
雕刻时,先将分解图纸贴于石片上,按图锯坯。遇到与前景交接之外,便要留出适当的余石,这样才能使成品衔接紧密。镶嵌的雕刻方法与高浮雕略同,只不过分解进行而已,但景物隆起的边沿和侧面要稍向内斜,以使作品更富窨感和立体感。
刻制后的分解浮雕石片,经过光蜡处理后即可进行组合粘贴。粘贴石刻的板面一般应略低陷于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选择深暗的色调。雕刻画面的绘制多取人物故事、花鸟蔬菜及博古器皿等为题材。布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简不宜繁。设计时既要使景物便于分角刻制,又要达到构图完整,符合画理。
常用的粘合剂有面漆糊和树脂粘剂两种。面漆糊适合于大块面及不透明石质部分的粘合,树脂粘剂适用于白色或透明景物的粘合。景物雕件按图稿逐件粘贴于器物板面上,粘贴完毕经过检查后,应平置晾干。若以面漆糊粘贴,则需放置阴房内,数天后方可取出陈列。
手机:13153727968 电话:0537-6861196 13963709048
邮件:148935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