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NT US
这一牌坊的名气,盖缘于成都出南门的“第一坊”,以及它在文革期间的一段传奇:一些外地来的造反派,借除四旧之风,要炸掉石牌坊,听说已在石柱上打了炮眼,闻讯后数千九襄民众自发前来保护石牌坊。造反派们被当地彪悍的民风声势所慑,胆怯而退,九襄人总算保住了九襄石牌坊。现在,那些炮眼还深深存于柱间。
整个牌坊,按“忠、孝、节、义”为主题,以48部戏经典场景雕成,共有浮雕169幅,大小人物570余个。
这些石雕,虽年代久远,至今人物个个仍栩栩如生,毫发毕现。尽现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之精湛。
估计现代人,无人能及。
这个镇,有他们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这个活动中心门口,有一个微型书摊。之所以微型,因为只卖两本书:《汉源往事风俗画》、《九襄“双节孝”石牌坊的由来》。这书摊,没人照看,喊了几声,出来一太婆。
问:“石牌坊”这书咋卖?
答:外地人40元,汉源本地人20元。
问:凭啥要高价卖外地人?
答:图书定价就是40元。对本地人优惠一半,是要他们都看,都来传诵家乡。
……
据《九襄“双节孝”石牌坊的由来》记载,石牌坊建造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是当时偶然发迹、捐贡出身的黄体诚为感念寡母、恩嫂的养育之恩,打点清溪(古时汉源名)县令,后上报清廷,经道光皇帝批准并颁发圣旨,表彰其母、嫂的贞孝节义,准其为母、嫂修建双节孝石牌坊。黄体诚拿到圣旨,自筹银两,四方选拔石匠,尽千余劳工,穷9年之力而建成。
这个石牌坊面南背北,呈3间门洞形。宽约10米,高约11米。4根1米见方的大石柱,柱前柱后共有8尊威武俨然的雄狮,每尊雄狮身上还各跨着1尊慈眉善目、庄严肃穆的菩萨或石佛。柱上牌坊分为4层,制作精巧,被称为“4层多脊檐”。南北2大面,东西8小面,垂直3段式,每层对称,逐层内缩,整体呈宝塔形状。
牌坊的4层中,最上面一层最吸引人。它整体造型相当完美,两边精美浮雕衬托着中间的一个4层的小塔,每层小塔错落有致,塔顶是类似印度或泰国的那种细圆尖的小石柱。据说顶上原来还有块非常好看的小圆石,称为宝顶。可惜,民国末年时,川中24军的一个连长,在士兵的怂恿下练习枪法将它击碎。
宝顶的毁灭,成为九襄石牌坊的一大遗憾。
一般的石牌坊给人的感觉在雄伟巍峨的同时,还有庄严肃穆的韵味,以达至宣扬贞洁使人效仿之功。而九襄的这座雄伟巍峨之余,更显精巧华美,尽现建造者的巧妙构思与精湛技艺。
整座石牌坊上有4副对联。较突出的是正面的两副。分别是清时的四川学政史文清颜、清溪知县关云程的题联:“竹柏凌霜,劲节永延千岁荫;芝兰擢秀,荣封贮荷九重褒”、“光争日月昭千载,志凌冰霜翠一门”。笔法遒劲,颇具颜风。
石牌坊在近200年的历史中,历经风霜雪雨,除上述的宝顶被毁外,石柱下方的8尊雄狮及狮上的菩萨,现在完存的也仅余1具,其余石佛菩萨早已残破不全。从那具栩栩如生的雕像上,我们还是能依稀可见工匠的精湛技艺。据当地老人说,有一尊狮上的神像十分逼真,颇像敦煌的飞天仙女,是8尊菩萨中最完美的一尊。可惜,民国年间,其头像被一法国传教士伙同本地一小偷盗走,成为石牌坊的又一遗憾。
说实在的,雕刻与这石牌坊上的故事,囿于对川剧戏曲知之甚少,按那书上的描述,大概可猜出《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三英战吕布》、《赵云保阿斗》、《空城计》等。至于《木莲救母》、《安安送米》、《蟠桃会(大和图)》,以及《西厢记》和《和尚戏柳翠》等剧经典场景,这辈子就没看过,的确孤陋寡闻的紧。
手机:13153727968 电话:0537-6861196 13963709048
邮件:148935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