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晋商在全国知名地很高,山西的晋式
石雕牌楼制作的叶很有特色,山西省太原市晋祠最初为祭祀唐叔虞之地。 唐叔虞姓姬,名虞,其兄名诵。姬虞、姬诵均为周武王之子。这年,周武王去世,他的大儿子姬诵即位,史称周成王。后来,姬虞被周成王封侯唐国,那时,通常按“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长幼次序,因姬虞是周成王的幼弟,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建唐叔虞祠。因唐更国号为晋,叔虞作为西周晋国开国之诸侯,被誉为晋王,唐叔虞祠遂改名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的
石雕牌楼制作的和文王庙
石牌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年代相近的原因吧。
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在晋祠内添建圣母殿,用来祭祀唐叔虞之母邑姜。宋熙宁时,加封邑姜为“昭济圣母”。宋祟宁元年 (1102),太原军府事孙路请旨重修圣母殿,给邑姜加“显灵”二字,其封号为“显灵昭济圣母”。至此,圣母殿成为全祠的主体建筑,邑姜在晋祠的地位远远超过儿子唐叔虞,显灵昭济圣母成为晋祠主要供奉的对象。其他神像雕刻现有
石雕观音站像,财神雕刻
等 金大定八年(1168),在圣母殿前修建献殿,用以陈设祭品。明万历四年(1576),又在献殿前立起一座
石牌楼,该
石雕牌坊设计为四柱三间兰楼八战杆单檐歇山顶结构,楼顶覆盖琉璃瓦,额枯、
石雕牌坊图片工艺为花板彩绘民间故事、花鸟、山水等图案,中柱置于夹柱石中,边柱前后设抱鼓石,坊前蹲伏铁狮,当心间饰龙头雀替,大字板题刻“对越”,款署“知太原县事古塞高秉直、县承张鹏程、教谕刘致和、训导黄庆”及“万历四年岁次丙子春三月吉日立”字迹。
相传
石雕牌坊的“对越”二字由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乡试举人高应元书。高应元家住晋祠东庄村,他的母亲患有偏头痛病,虽多方求医,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这天,高应元来到晋祠吕仙阁,在吕祖爷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四个小字,经道士指点,高应元明白了,只有捐资修祠,才能免除灾难。为晋祠捐建啥呢?此后,他在晋祠转来转去,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轩、榭、桥等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于是他拿定主义,为晋祠添建一座牌坊。经过多方论证,他把坊址选在了献殿东侧,此地与献殿、圣母殿同在晋祠中区中轴线上,靠近圣母雕刻,可谓风水宝地。
高应元原计划筹建一座小
石牌坊,建好了,可就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头痛病竟然痊愈了。高应元感激之余,遂当场决定,把
石雕牌楼建高建大,以谢神灵。
话又说回去,关于高应元建
石雕牌楼之由,民间还有一个版本:高应元从小对母亲极为孝顺,这年母亲患了头疼之病,久医不愈。高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来到晋祠圣母殿进香祈祷,求神灵保佑母亲,并许愿:母亲一旦病愈,将为晋祠捐建
石雕牌楼。半年后,母亲病症消除,高应元来到晋祠还愿,筹集白银三百两,用来修建对越
石牌楼。
再说
石牌坊建成这天,高应元欣然提笔写下“对越”二字,并刻于牌坊正面大字板之人。“对越”行楷榜书,众人叫好,皆称气势不凡,高应元写完“对越”二字,似乎雅兴未尽,还要写点什么,只见他沉思片刻,大笔一挥,那“万古流芳”便跃然纸上。据说,”万古流芳”曾刻于对越牌坊牌匾大字板背面,因年久失传,今已无存,实为憾事。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清庙》“对越在天”句。《清庙》原为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时所唱的诗歌:龄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大意是说:多么华美清静的庙堂啊,助祭的公侯一个个庄重和顺,高贵显赫。担任各种祭祀执事的人,济济一堂,怀着对周文王的一片忠诚,报答和宣扬祖先的功德。担任祭祀执事的人在庙里穿来走去,个个仪表雍容华贵,一点也不令人厌恶。
“对越”意为“报答和宣扬祖先的功德”,在这座
石牌楼制作中,“对越”则是表示“报答和宣扬圣母的功德”。
其实,晋祠早就不是唐叔虞母子的专用祠堂了。从元代至今,在晋祠内陆续修建了昊天神祠、老君洞、东岳祠、三清洞、吕仙阁、王琼祠、公输子祠、三圣祠、台骗庙、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晋溪书院、子乔祠等道观庙宇及文化场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园林式庙宇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