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位于广东省,这里自古人才辈出,潮州的汉族文化底蕴雄厚,那遗留下来为数众多的
石牌坊见证了这一切。曾经一提及潮州的太平路牌坊街,让不少的潮州人引为自豪的。曾经潮州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一大乐事,这里的亭就是指的
石牌坊,潮州人称其为石亭。潮州城中累计建设的
石牌坊有150多座之众,其中太平路有47座,规格最高最为精致。因此太平路也被称为牌坊街。经过各方的努力,牌坊街的23座
石牌坊被重新修复,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这二十三座牌坊分别是:
1、位于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十相留声坊”,是记念唐朝时期任潮州刺史的(韩愈)韩文公,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并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潮人为此而立坊纪念。
2、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头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为大理寺评事郑崇重建。” 郑崇(1389-1453),字秉义,号古城,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3、玉署仙班坊:重建于石牌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刘起振(1648-1751),字颖之,海阳田头(今属潮州枫溪)人。
4、榜眼坊:原在太平路砖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为尚书王大宝建。”王大宝(1091-1165),字元龟,宋海阳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官至礼部尚书。
5、赐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赐锦重光坊,在大街。为国朝甲辰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邱轩昂(1690-1763),字元澍,号名亭,清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
6、吴楚重镇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吴楚重镇坊,在大街甲第巷口。为侍卫、湖北总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阳县城(今潮州市区)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举人,七年二甲武进士,授御前三等侍卫,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
7、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吴一贯,字道夫,海阳县上莆都(今属潮安彩塘镇水美村)人。
8、台省褒封坊:在今潮州市区太平路猷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台省褒封坊,在大街。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李春芳系李一庄的大伯父。李春芳,字资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广东顺德知府。
9、原在太平路下水门街口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两京科道坊,在大街。为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郑安,字康民,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
10、侍御坊: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为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一号惟道,明海阳(今潮安龙湖)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
11、诰敕重封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诰敕重封坊,在大街。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建。”
12、少司马坊:原在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少司马坊,在大街。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翁万达,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浦镇)人,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字仁夫,号东涯。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13、盛世元凯坊:原在太平路光源街口。雍正《海阳县志?坊表》:“盛世元凯坊,在大街。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崇祯戊辰为明崇祯元年(1628)。
14、宗伯学士坊:原在太平路载阳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宗伯学士坊,在大街。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黄锦(1576-1658),字孚元,一作?存,号?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
15、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三世尚书坊,在大街。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樌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
16、柱史坊:原在太平路柳衙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柱史坊,在大街。为御史许洪宥建。”许洪宥,字舜仁,海阳(今属潮安龙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着有《龙江集》、《南台日录》、《易经管见》等。
17、理学儒宗坊:太平路羊玉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理学儒宗坊,在大街。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1541-1598),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
18、圣朝使相坊:太平路英聚巷口北侧。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载:“圣朝使相坊,在铺巷口,状元坊次。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坊字北镌“覃恩三锡”。
19、状元坊:在太平路状元亭巷口北侧。下枋镌“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状元”二字由饶宗颐先生重书,朝北为篆书,朝南为榜书。
20、文宗方伯坊:在太平路军厅巷口南侧。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文宗方伯坊,在大街。为福建左布政黄琮建。”黄琮(1552-1640),号玉田,又号韩江侣石山人,明饶平宣化都大埕(今饶平大埕镇上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
21、在太平路四进士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四进士坊,在大街。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明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1517)。
22、七俊坊:在太平路东门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七俊坊,在东门内。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嘉靖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
23、恩光洊锡坊:太平路东门街口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恩光洊锡坊,在大街。为封尚书翁玉建。”翁玉(1474-1549),字文璜,号梅斋,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鮀浦镇)人,明兵部尚书翁万达之父。翁万达于嘉靖五年(1526)登进士第,随着仕途的青云直上,翁玉因之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赠。
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
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
清末民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潮州牌坊街潮州牌坊街业街,并与明、清
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1951年,当时尚存的19座
石牌坊因阻碍交通、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所幸拆除前均留下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拆除后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余散失各处,后陆续有部分构件得到回收。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工程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整修沿街历史建筑。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
据有关史籍记载,历史上潮州曾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余在金山、韩山、湘子桥。此外,于乡镇间尚有57座,因此人们喻为"牌坊城";而集中于太平路(大街)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鳞次栉比,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
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
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由于历史上自然与人为因素,至1949年10月潮城解放时共存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韩山4座(引自存档《潮州古牌坊一九五○年实录》,现博物馆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为17座,缺"头亭"的"两浙都运坊"和已倒塌的"百岁乡宾坊";义安路2座,缺"恩深粤海坊",印证上述数字是准确的)。
潮城尚存的牌坊因年久失修,出现松动和伤损,加之内容又属"为封建士大夫歌功颂德",因此一次偶发的突然事故,导致整个牌坊群的毁灭。据介绍,1950年12月17日下午,位于下水门街口(俗称下市头)的"百岁乡宾坊"突然倒塌,压死了路过的邮政工人许焕坤,于是19日潮安县城关镇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召集各界人士讨论,通过拆除全城牌坊,并成立"拆卸废亭委员会",报经潮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1951年4月,全城除"岳伯"、"省郎"、"忠节"3坊外,共拆了牌坊36座,而"岳伯"、"省郎"2坊也难逃"文革"的厄运,只存下位于北马路二柱一门的"忠节坊"。
关于拆坊原因,据城关镇人民政府上报县政府的城民字第520号文,理由有三:一是"有阻碍交通";二是"年久失修,废坠堪虞;三是"在防空时期,更有拆除必要"。实际上除上述原因外,尚有影响商家经营和"封建内容"等内在因素,因此尽管有开明人士刘逸少提出保存少数有价值的牌坊或搬迁,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尽管决议要求对有文物价值的构件集中保护,但时至今日,幸存者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