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厂家潮州位于广东省,这里自古人才辈出,潮州的汉族文化底蕴雄厚,那遗留下来为数众多的
石牌坊见证了这一切。曾经一提及潮州的太平路牌坊街,让不少的潮州人引为自豪的。曾经潮州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一大乐事,这里的亭就是指的
石牌坊,潮州人称其为石亭。潮州城中累计建设的
石牌坊有150多座之众,其中太平路有47座,规格最高最为精致。因此太平路也被称为牌坊街。经过各方的努力,牌坊街的23座
石牌坊被重新修复,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恢复了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1、十相留声坊:位于太平路南端的第二座牌坊"十相留声坊",是记念唐朝时期任潮州刺史的(韩愈)韩文公唐代的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士杰这十位身居百官之首的宰相都来到潮州,并将中原文化带进潮州,潮人为此而立坊纪念。2、大理司平坊:原在太平路头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司平坊,在大街。为大理寺评事郑崇重建。" 郑崇(1389-1453),字秉义,号古城,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3、玉署仙班坊:重建于石牌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刘起振(1648-1751),字颖之,海阳田头(今属潮州枫溪)人。4、秋台坊:原在太平路砖亭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秋台坊,为尚书王大宝建。"王大宝(1091-1165),字元龟,宋海阳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进士第二,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历官至礼部尚书。5、赐锦重光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赐锦重光坊,在大街。为国朝甲辰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邱轩昂(1690-1763),字元澍,号名亭,清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6、吴楚重镇坊:原在太平路甲第巷口。光绪《海阳县志□坊表》:"吴楚重镇坊,在大街甲第巷口。为侍卫、湖北总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阳县城(今潮州市区)人。清乾隆三年(1738)武举人,七年二甲武进士,授御前三等侍卫,官至湖北宜昌镇总兵。7、大理少卿坊:原在太平路灶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大理少卿坊,在大街。为大理少卿吴一贯建。"吴一贯,字道夫,海阳县上莆都(今属潮安彩塘镇水美村)人。8、台省褒封坊:在今潮州市区太平路猷巷口。乾隆《潮州府志?坊表》:"台省褒封坊,在大街。为户科郎中李思悦之父、举人封郎中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赠御史李大受建。"李大受、李春芳、李一庄、李思悦均是明海阳鹳巢(今属潮安龙湖)人,李春芳系李一庄的大伯父。李春芳,字资元,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江西新建知县,南京四川道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广东顺德知府。9、两京科道坊:原在太平路下水门街口北。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两京科道坊,在大街。为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郑安,字康民,明海阳(今潮州市区)人。10、侍御坊:原在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侍御坊,在大街。为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成子学,字怀远,号井居,一号惟道,明海阳(今潮安龙湖)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
石牌坊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