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对于土司王朝的追忆,许是对于唐崖圣土的膜拜,许是对于这方佳境的寻觅,我竟至于一年三次来到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最近的一次,正值嘉禾成熟的8月,太阳当顶,大汗淋漓,在满城的盘桓、寻觅与问询中,收获颇多。
唐崖河,一江碧水,不舍昼夜;玄武山,土司遗址,喧嚣而又沉默。山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雕、瓷片、陶片在阳光照射下隐藏着神秘的历史。而那些钱币、印章、金勺子大多进了博物馆,以供后人无数次地观赏。
州博物馆文物调查勘探部主任孙喜见证了唐崖土司城这些文物的勘探与发掘。从2011年9月起,唐崖河畔、土司城入口附近就多了唐崖土司城文物调查与勘探队这样一个临时机构,多了这样一群考古人。这个队伍的总领队是湖北省考古所副所长孟华平,孙喜是一名考古队员。
孙喜介绍,土司城文物以石构件、青花瓷为主,雕刻、纹饰精美,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受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一些文物有所损毁。咸丰县民族博物馆展出了唐崖土司城出土的100多件石构建、瓷器和金银制品。唐崖土司印章已在州博物馆展出多年。
现在,这支考古队的人数从20多人骤减为六七人,因为考古发掘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文物修复和资料整理。
孙喜说,唐崖考古比起其他地方条件较好,考古队租了两栋民房,就在遗址附近的公路边。来自省考古所的执行领队刘辉说,他们是一群寻宝的人,天天生活在美好的期待中。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扩建,辟3街18巷36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唐崖土司城历经18位土司。
石构件是唐崖土司城最多、最明显的地上文物。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荆南雄镇”,背面刻“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
此牌坊系明熹宗皇帝为表彰土王覃鼎率土家军队为朝廷征战立下显赫战功所赐。明朝天启年间,覃鼎奉命先后率兵征讨西南樊龙、樊虎、奢崇明、奢社辉叛乱,皆胜利而归。明熹宗朱由校连颁两道皇令:敕建平西将军“帅府”,兴建功德牌坊一座,并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以示嘉奖。
牌楼下面的唐崖河畔,有桓侯庙(张王庙),存有石倌、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严肃穆。石马俗称公母二马,作提腿欲行状,有执辔石人各一尊侍立马旁。马以整块砂石凿成,奇伟雄壮。左侧石马高2.38米,长2.8米,马缰上阴刻“万历辛亥岁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着盔甲、佩剑、抱伞,侍立马头旁。右侧石马高2.08米,长2.8米,马缰阴刻“万历辛亥岁季夏月廿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头损毁,残身高1.6米,着盔甲侍立马旁。1979年省政府拨款新修罩马亭。
至于石缸、石钵、石臼等,都成为历史深处的记忆,走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那些发掘的瓷器,大多毁坏严重,成为瓷片,考古工作者已经修复和正在修复部分瓷器。在衙署区后面的考古现场,人们还发掘出一把金勺子,着实让考古人员惊喜,后被送到咸丰县民族博物馆展出。
省文物局下派咸丰县挂职副县长陈飞说,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土司历史、文化、军事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研究中原文化和土家文化的融合,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也有重要作用。
唐崖土司城遗址文物甚多,玄武山上的夫妻杉也是文物。夫妻杉树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两树枝干连理,并峙而立,如夫妻携手,恩恩爱爱,系覃鼎夫人田氏于明天启年间亲手所栽。
一切都在,有一个人却不在了。他是照看唐崖司城近30年的当地村民陈照南,义务为土司城当了近30年的保安员、清洁员和讲解员。今年4月离世,没来得及看一眼旧衙署前盛开的万寿菊。
唐崖土司城遗址1986年被列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录入《中国名胜辞典》;2005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年间,咸丰县拔贡冯永旭有《唐崖司》一诗,记载了唐崖土司城的没落:“烟树苍茫望里分,当年歌鼓寂无闻。惟留废苑埋芳草,但见空山走白云。古木寒鸦元武寺,斜阳衰柳土司坟。千秋凭吊情何极,况听哀猿又叫群。”
从诗中可以看到,“改土归流”之后,唐崖土司城便已被废弃,变成了一座荒城。然而区区一个蛮夷土司,它曾经拥有的旺盛生命力,与中国封建主流社会所形成的“一国两制”,是值得注意的政治现象,更是值得思索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