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坊由柱子、额枋、穿扦坊、斗拱、雀替等主要物件组成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气势雄伟,古朴庄重。两中柱高约5.70米,两根边柱高约4.25米,呈八角形状。明间字牌阴刻楷书“节孝”二字,额枋之上置有斗拱,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的雕刻手法,将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等图案纹饰分别布设在额枋等物件上,雕刻的图案纹饰十分精致与细腻,给人以栩栩如生、活龙活现之感,正楼和左右次楼的鸱尾均饰以龙首,正楼脊中间为一圆珠,这便是民间传统的“双龙抢珠”,垂脊的脊兽也都为小龙头,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给人们深高莫测、神圣不可侵犯之感。为专家学者研究清代的石构建筑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瀛洲接武坊(图7)位于宁波海曙区月湖柳汀街南侧,三间四柱三檐楼式,额枋上书“瀛洲接武”。此坊体型高大,系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巡抚甘士价等为丙午科姚之光等立。
宁波地区比较少见的四柱三间柱出头冲天式牌坊是镇海区里新屋石牌楼(图8),位于相距骆驼街道贵驷庙港村里新屋10米处的田野上,有二墓,已毁。墓前有2处石牌楼,耸立在8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石牌上有部分精细雕刻及造型,据文物部门的专家现场考证,这批石牌建筑系明代建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北第三医院对面尚留有屠化石坊,今迁至公园内。及白云庄内“明都督万公贞藏”石坊。
迄今为止,宁波发现最早的牌坊是鄞州区庙沟后石牌坊(图9)和横省石牌坊(图10),也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仿木结构的石牌坊,两座牌坊约建于南宋至元代,庙沟后石牌坊位于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横省石牌坊位于鄞县五乡镇横省村。两座牌坊皆为墓道牌坊,所在墓道已毁,墓主无从考证。它们都是二柱一间一楼仿木结构石坊,均坐东向西。庙沟后石牌坊其上斗拱承托屋面,层层叠叠,向外伸展飞檐翘角,在转角斗拱上使用鸳鸯交颈拱,屋脊上有鸱尾等装饰,它是东钱湖畔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石雕之一,石料采用鄞县西部产的“梅园石”。横省石牌坊面阔3.03米。其基本结构与庙沟后石坊类同,不同处在于阑额下移,插入柱身,无普柏枋,华栱用插栱,阑额上刻出“七朱八白”式样的长方形凹槽等,石料采用鄞县东钱湖镇的“椅岙石”。两石碑坊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座石牌坊是我国木坊向石坊转型时期的重要实例,牌坊发现时间较晚,四周构筑物已荡然无存,有关史书均无记载。我国的石坊脱胎于木坊,这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有关专家针对该牌坊的构造特点或建筑特色,与宋《营造法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该牌坊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至南宋,仿木构形制较为忠实,无论屋面结构,还是斗栱层的细部处理,都刻意追求木结构的效果,木结构的模仿,与明清时期建的石坊有很大的区别。且该坊无柱座,又无夹杆石,表现出明显的木牌坊特点,反映了该坊尚处于木牌坊向石牌坊过渡的一种结构形式。两座牌坊的许多做法与宋《营造法式》基本吻合,如单栱素枋,转角列栱及使用上昂形斜撑、翼角起翘显著等。它不仅填补了浙东无宋代石牌坊的空白,而且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