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历史讲述着嘉祥石雕的传奇与悠久,从“天下咸称嘉祥”的口碑到“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从一个地方品牌到全国知名再到名扬世界,是两千年的厚积薄发,更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大打文化品牌,坚持特色产业之路,不断创新提升雕刻产品质量的一个见证。从民间零散的手工作坊,到不断整合打造龙头企业,一个涵盖相关企业2300家、从业人员达60000多人、年产值13.8亿元、销售收入12.5亿元、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石雕产业正在嘉祥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
两千多年的金字招牌
驱车进入嘉祥县境内,无需标志牌,道路两边各式各样的石雕作品就是最好的路标,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色石材会聚于此,从这里走出去的石雕艺术品,都打上“嘉祥石雕”的标记,从而远近闻名,身价倍增。
嘉祥县环城公路两旁小型石雕加工厂星罗棋布,每间工厂的院内都是机器轰鸣,切割、雕刻、打磨、包装,员工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质地不同、造型各异的石狮、石佛像、西方人体雕像都陈列在露天地里,等待顾客任意选购。其中一种石料尤其引人注目,它洁白如玉,细腻丰润,这便是天下闻名的“嘉祥汉白玉”。
嘉祥县境内的黄山横卧东西,壮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脂润坚韧,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得嘉祥在唐代时就已成为北方汉白玉雕像发源地和雕造中心,成为有名的石雕之乡。在自汉代起至今的2000多年里,嘉祥雕刻艺术薪火相传,名人辈出,创作了诸多传世佳作,赢得了“天下咸称嘉祥”的美誉。元代嘉祥雕刻大师杨琼雕刻的“一狮一鼎”被忽必烈称为“绝艺”;民国初年嘉祥艺人雕刻的“干枝梅”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银奖。除此之外,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闻名于世的古代建筑,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庄严的现代标志性建筑,处处都昭示着嘉祥雕刻艺术的光辉。1995年,嘉祥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2006年,“嘉祥石雕”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在嘉祥县曾听过一首民谣:“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要说打雕刻,人人有一手。”“打”雕刻,是嘉祥的方言,形象而生动。正是这个“打”字,让2000多年的锤声穿越时空响彻当今的嘉祥大地。
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将一尊铭刻着“行胜于言”的汉白玉日晷,赠送给来大陆访问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该日晷是嘉祥6名雕刻工匠,用10天时间选料、做粗型、细节处理等日夜赶制完成的,并且整个制作过程只用榔头和凿子等手工工具,一点点打出来的。“打”字代表着嘉祥石雕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代表着向市场进军的态度。
2008年7月13日,大型摩崖石刻《中国印》,在北京市密云县海拔968米的云蒙山云龙涧主峰揭开面纱,再一次证明嘉祥石雕艺术的魅力,吸引来国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2009年1月,大型雕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亮相井冈山广场,独特的汉白玉材质,彰显嘉祥风格。2009年4月4日, 三依中文网 www.3eeezw.com三依中文嘉祥石雕艺人们又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在原图的基础上扩大6倍雕刻而成的石雕版《清明上河图》,书写了全国最大青色大理石浮雕的新篇章。
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雕刻界享有盛誉、声名显赫的嘉祥石雕,在上世纪其实也只是停留在艺术名头上,像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只能满足少量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也只能是充当“配角”。如何扭转角色,能唱上市场“主角”?这是嘉祥县和石雕产业所要必须解决的问题。
位于嘉禾山下的嘉祥宏州石业集团,目前已经是嘉祥石雕行业的龙头企业,年产值达七八千万元。谁能想到,十几年前,宏州是一个只有18名工人的小作坊。宏州石业集团董事长刘红立回忆当年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的情景不胜感慨:“当时没有自营出口权,好不容易争得点儿业务订单,可厂房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工作坊已经逐渐显露出危机,“拿订单-制作产品-交货的粗加工经营模式使企业无法参与石雕产业的其他环节,只能做市场的‘配角’”。
刘红立为笔者算了一笔账,石雕产业共分设计、加工、营销三大块,70%-80%的利润由“设计”环节占有。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嘉祥石雕产业根本打不通“设计”环节,多是替他人做嫁衣。“这就相当于卖苦力,卖资源,卖技术,处于产业链条的最底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具备设计—加工—销售—安装为一体的‘一条龙’产业化链条,激活整个产业良性循环。”刘红立看到了这个关系着嘉祥石雕未来的难题,并先行一步地践行开来。一个拥有北京、杭州等九家分公司,涵盖了设计、加工、销售、安装服务等整个石雕产业各个环节和内容的文化产业集团,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2008年,宏州石业集团被文化部授予了“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我们打出‘南拳北腿’,出击全国市场。在北方,依托北京中央美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雄厚人才基础,在北京建分公司占有设计市场;在南方,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人才库建立杭州分公司,拿下南方订单。”刘红立先发制人,首先抓住了“高端设计人才”这一关键。第一时间拿到设计订单就等于占有了市场的一大半。再往下就是要做出高质量的产品来把老客户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紧接着设计、制作、安装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链条就一通百通了。“产品生产就像一个直接打入市场的拳头,向左要打通产品设计渠道,向右要打通产品安装渠道,这样才能使设计和生产加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从单纯的粗加工环节转向完整链条的‘一条龙’服务,这就意味着嘉祥石雕演上了‘主角’,雕塑市场就会围着你转,这样嘉祥石雕产业才能真正的撑得起‘中国雕刻之乡’的招牌。”刘红立满怀自信地说,现在一个完整的城市雕塑项目,从景观规划、雕塑设计、生产加工、摆放安装等各个环节,他们集团都能全方位参与其中,大大提升了业务实力。具备了综合实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订单就慕名而来了,他们先后完成了国家大戏院大型浮雕、天津站广场大型群雕、延安革命博物馆18座雕塑、美国一家私人博物馆景观设计等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仍在进行中的项目也不可胜数,百色起义纪念地的“百将园”、江西德兴革命纪念馆……
整合资源与龙头带动战略
在嘉祥石雕行业里还流传一句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嘉祥石雕企业的生态——“小锤叮当响,庭院出厂房。”家家户户刻石雕,家家户户有工厂的现象在嘉祥十分常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嘉祥县共有相关石雕行业的企业2300家,从业人员达60000多人,年产值13.8亿元,销售收入12.5亿元,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何打响“嘉祥石雕”这块金字招牌?嘉祥雕刻虽历史悠久,但是存在小工厂点多、面宽、规模小的问题。刘红立介绍说,一些厂家无序竞争,相互降价销售,大部分利润都让中间商拿走,利润分配比例极不合理。一些厂家为了在低价下获取一些利润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很坏。另外,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设计能力,多年来,产品一直是抄袭复制,或者按客户要求被动生产,缺乏创新意识,企业之间相互抄袭严重,形成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局面。由于很多企业产品没有特色,品种不丰富,导致竞争力不强,价格偏低。而企业之间存在的恶性竞争,造成了雕刻市场的混乱。
在采访中,笔者也注意到,嘉祥县多家雕刻厂的产品很雷同,克隆、仿制现象比较普遍,而个性、创意显得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产品雷同、竞相压价、内部消耗等问题。
在全国石雕界流传着“南惠安,北嘉祥”的说法,反过来看看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的惠安石雕是如何发展的?有这样一组数字:惠安全县石雕石材拥有企业1185家,从业人员10.95万人,全县石雕生产企业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83家,企业出口额超50万元的超过150家,石雕龙头企业已形成规模。
嘉祥石雕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树“龙头”、“强强联合”,把目前分散的小生产厂集中起来,“团结到一起,攥成一个拳头”。“只有让几个大企业强强联合,结成一个企业集团,才能避免恶性竞争,获得较大利润,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来统筹。”刘红立坦称。基于这种现状,嘉祥县决策者立足于长远发展,最近,联合26家重点雕刻企业,组建成立山东恒州雕塑集团有限公司,提升嘉祥雕刻的整体竞争实力。现在嘉祥县正在着手建设崇武、山霞、洛阳、惠东石雕石材工业园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聚集功能的石雕石材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打造国道324线和主要交通沿线石材企业的新支点,形成一线串球的石雕、石材产业走廊,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大道工程也正在筹建当中。
刘红立告诉笔者,中国首座石雕博物馆将于近期在嘉祥县中心广场竣工,“这座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约2.2亿元的展馆,将记录嘉祥石雕2000余年的历史,并且对研究、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打造“嘉祥石雕”的产业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人的事,由嘉祥县委、县政府连续主办了四届的“中国石雕艺术交易会”便是政府部门搭建的一个良好平台。它不仅展示着嘉祥石雕的最新产品,也凝聚着嘉祥石雕两千多年的力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嘉祥石雕”这个品牌在各界人士的推动下,在市场上一定会越叫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