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技术有其自身技术的规范性、规矩性。其一,以方为规,即方正。四边方正、棱角齐正,横竖方正,斜坡严谨。旧时石牌坊制作中石材的根梢还应分清才符合规矩。其二,以圆为矩,即轨迹。内圆外方、内方外圆,曲线均匀,圆凸大方。建筑方面的上梁、竖柱、搁檩、斗拱的坐斗插飞都应符合一定的规律。大型石牌坊制作更是如此,比例协调,线形圆方规律,方正匀称,高低大小适中。雕刻时还要按其实用造型的大小,用精美的刀功表现物件的图样。
四柱三间三楼门楼式石牌坊的型制特点与四柱三间三楼冲天柱式牌坊基本相同,只是在构架上的有一显著的区别:四根石柱不冲天,石柱的顶端被三座楼顶覆盖住柱头。如:棠械村牌坊群中的慈孝里坊的牌坊型制就是四柱三间三楼式(四柱不冲天),采用四柱上置顶楼,下设边楼的做法,四根立柱用白砂岩石修筑,其余部分均用茶园青石垒砌。顶楼及中杭由四组斗拱承托,边楼左右各由三组斗拱承托。
石牌坊的名称是怎样产生的呢,学术界普遍认为,牌坊之名与中国里坊制度,关系颇密。据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是很严格的。统治这个城市的帝王与官吏,为了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从春秋到隋唐的1500年间,实行里坊制度。这种制度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方形或矩形区域,在其内排列居民住宅。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来,是城市“父母官”管束子女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时期,立石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是由各级官府乃至最高统治者来控制的一种官方行为。根据当时的规定,凡是被贡举进入国子监读书也即由府、州、县学贡献给皇帝的生员,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官方出资建功名坊。但各地官府是按朝廷的规定办事,因此建造牌坊的审批权实际上掌握在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至于欲以道德气节高尚、军功政绩卓着立贞节石牌坊、仁义慈善石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石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象孔林的“万古长春”访使用六柱五间五楼,仅是一个破例,是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才能获得的殊荣。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对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