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的来历: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太上老君封妈祖为「辅斗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有关妈祖的记载,大约起于北宋。妈祖原是都巡检林愿之女,名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殁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岁。林默娘初生时,红光满室,异气氤氲。由于生而弥月,不闻哭声,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岁就塾读书,喜烧香敬神。十三岁得道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昇化以后,有祷辄应。自宣和以后,两宋间先后敕封达九次。其封号,南宋光宗绍熙(1190年)由「夫人」进爵为「妃」,元世祖时又进爵为「天妃」,清康熙时再进爵为「天后」。至清嘉庆年间,妈祖的封号已经累积到二十八字。
救度生民:妈祖之主要神迹是救济海上遇难之生民。据传,妈祖有随从,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于千里之外。妈祖常穿朱衣,乘云游于岛屿之间。如果海风骤起,船舶遇难,只要口诵妈祖圣号,妈祖就会到场营救。《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妈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损人性命,横被伤杀,无由解脱」。后来,妈祖之职能略有扩大。同经还称「若有行商坐贾,买卖积财,或农工技艺,种作经营,或行兵布阵,或产难」,「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称吾名者,我即应时孚感,令得所愿遂心,所谋如意」。因此,民间亦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的。
奉祀: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台湾省有妈祖庙74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神诞之日,福建莆田的妈祖庙和以台湾北港朝天宫为代表的妈祖庙都要举行奉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信徒人数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妈祖信仰起于福建沿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妈祖,又称天后。她是源起于福建省莆田海边的女神。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南宋时都城杭州有顺济圣妃庙,据其庙记,说神姓林,是福建莆田人氏,生前便有种种神异,化去后乡民在莆田圣堆为她立祠。北宋宣和年间,朝廷赐以庙额,从夫人封起,累进到妃。她的主要灵迹是在海洋中保佑船舶,也兼管民众的疾苦。据另外一些文献谈到,她是五代时莆田人官居都巡检的林愿的第六个女儿。但一般认为她可能只是一位渔家女。明代郑和下西洋,在船中奉祀天妃,凡遇到险阻,一称神号,立即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照于桅杆上,她的灵光一临,马上化险为夷。(参看明˙郑和《通番记》)。从宋历元,至于明,海运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历代朝廷都对她很重视。宋代称圣妃,元代至元十八年册为「护国天妃」。清代康熙年间,因为要统一海峡两岸,用兵于东海,有赖于她的护航,所以加封「天后圣母」,以后仍然历加封号,截止同治十一年,封号多至七十个字,可见她受重视的程度。
天后的信仰实际是起于民间的。朝廷的封赠固然提高了她的地位,但民间仍然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崇拜她。福建人仍称她为「妈祖」。据说,妈祖是对没出嫁的(上辈)姑娘的称呼,从这当中,透出些对她的亲切感。民间传说,当大难临头时,呼「妈祖」,她能立即来救;如果呼她的封号天妃,因为她要梳妆打扮穿上朝服,反而会耽误时间。此说虽可笑﹐但只是显示了人们和天后的亲切关系。
妈祖的神格,道书中曾经有过一些解释,民间也有多种传说。妈祖是起于民间的,开始时并没有相应的经书。大约到了明朝,出现了一部《太上老君说天妃灵验经》,经中将有关她的一些传说集中起来,并且极度歌颂她的灵验与神迹。经中说,她的来历十分不凡。原来太上老君在无极境中,观见海洋和江河中,民众舟船往来,风水不便,潮势汹涌,有时受到风雷震击,翻船损人,无由救免,所以派了斗中妙行玉女下凡,降生人间,救度生民。她便是妈祖,也就是功成之后被封的天妃。这是道教中的说法。从这一说法中可以看到,她很早说被收入了道教的神仙谱系,成为道教崇拜的重要尊神之一。民间对于天后,也有一些自己的传说。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她是母亲吞食了观音大士给的优昙钵花才有孕的。
妈祖信仰已经越出国境,被带到世界上有华人之处。在海峡两岸,尤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她本起沿海渔民和船民的信仰。海上风涛险恶,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位有力而善良慈悲的神灵来保佑自己。天后的信仰就是在这一社会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台湾海峡两岸,往来全靠船隻。所以对妈祖的信仰都具有很深的基础。而且,台湾的文化,与大陆本来枝茎相联,民间文化与闽南的渊源特别深,论其乡贯,多是闽南人。清人说,「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妈祖的信仰曾经在沟通大陆与台湾的交通往来中,起过精神上的鼓励、推动作用。迄今她仍是台湾与大陆共同的文化的一个因子。她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徵,是两岸交往的一条纽带。
近代以来,中国人,特别是沿海居民中有不少人漂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天后的崇拜也被带到南洋乃至于大西洋、太平洋彼岸,在异国立有天后宫。她携带著故乡文化的种子,具有不忘祖国固有文化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