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要根据有之形态、色相、质地等特质,适形造型,强调的是“存天地之形”“圆宇宙之美”的原则在自然环境中,石头的形状、厚度、色彩、纹理都千姿白态,有的斑驳崎岖,尽显沧桑的岁月感:有的精致细腻,色泽亮丽,这此形态各异的石料正好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施展奇思妙想的创作空间,激发艺术家们无限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天然有材形质的灵活利用,艺术家们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将有材同有的色彩和形态转换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有许多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石料的自由性相结和的例子,如西汉霍去病墓有的石雕处理就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形状,根据某种动物的外形而选材,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雕的造型显出自由的形态,这种集圆雕、浮雕、线刻与一体的雕刻创作手法,在汉唐陶俑、汉代的陵墓有很多,以及佛教造像中均见到这类有雕作品,在最低限度的雕刻中透出了神圣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