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文化的兴盛,徽州牌坊无论是进士牌坊或公德牌坊,棠樾牌坊群我们都能看得到徽州人于商界于政界的辉煌和荣耀。但贞洁牌坊,让我们知道,在徽州人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徽州女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徽州俗例,男子到16岁就要出门做生意。“徽人不蹲家,经营走四方”。而徽州人又有早婚的习俗,不少人十二、三岁就得完婚,然后出门经商。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对此,徽人胡适曾回忆说,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说法。有一首《黟山竹枝词》这样写道:“少小离家动别愁,杭州约伴又苏州,妾心难逐郎心去,折柳年年到白头。”“折柳”是赠别或送别的代称,徽州商人妇“折柳年年”直到悠悠白头。她们在高墙大院内,在绘画绣花里,在对丈夫的思念中,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憧憬着丈夫归来的时光,凄凄惨惨走完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幸福,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座贞节牌坊,换来族人的脸面和外人的褒扬。烈妇贞女、婆媳同孀、殉夫自缢,多少座贞节牌坊竖立起来,多少个鲜活生命黯淡下去。在这每一座贞节牌坊中,有谁考虑过徽州女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呐喊,她们的呻吟。
徽州建筑有三绝:民居、宗祠、牌坊。而牌坊又分为三类:进士坊、公德坊、贞洁坊。
一、徽州牌坊进士坊;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稠的生存缺陷,徽州人大概从东晋起,就远贾异乡,奋迹商场了。在商海搏击的同时,徽商注重教育和读书,走了一条“商而儒、儒而仕、仕而光宗耀祖”之路。进士坊是当时徽州科举记录的见证。在当时的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在明清两代,徽州人在科举上的建树令世人刮目相看。从1647年到1826年,徽州府产生了519名进士,在全国科举排行榜上名列前五到前六。“连科三殿传,十里四翰林”,“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类的科举故事不胜枚举、从那些进士石牌坊的飞檐翘角中,我们仍然能感觉到徽州人经十年苦读而金榜题名的神采飞扬。
二、徽州牌坊公德坊:在我翻阅的有关徽州的书中,有”公德牌坊”一说,但无关于“公德”二字的解释。在《辞海》中,“公德”一词有两个含义:1、功业和德行。2、佛教用语,指诵经念佛布施等,也指为敬神敬佛所出的捐款。我理解,徽州的公德牌坊,应该是应该是用功业和德行来解释的。本枚邮票上的牌坊(或称牌楼),就是一座公德牌坊。在《集邮》杂志2004年6期第10页的文章中,已将此徽州牌坊的来龙去脉介绍的清清楚楚。
我想给大家说得是同样鼎鼎有名的徽州牌坊“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在歙县县城徽城镇的闹市区,俗称“八角牌楼”,是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显臣许国于明万历12年(公元1584年)所建。相传许国年轻时曾做过教书先生,他的许多学生都做了高官,但许国本人却对功名视若烟云。在许国38岁时,适逢明嘉靖44年(公元1561年),京城又要开考,学生们劝许国去京城应试,许国说,我得了功名,不就占了你们的名额了吗?我要让着你们啊!学生说,老师千万别和我们客气,您要是中了,我们就给您造个八角石牌坊。许国在自己的学生的劝说下,进京应试,果然中举,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数十年之后,身为三朝元老的许国衣锦还乡,他的学生们也不食言,纷纷出资为许国建造八角牌坊。因八角牌坊只有皇家亲王以上才可以建筑,一般臣民都不可违制建造。许国面对学生的这一举措左右为难,最后只好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等待皇上裁决。幸亏万历皇帝对许国这位重臣喜爱有加,也就默认了这座违规建造的牌坊。另外像在歙县雄村的曹氏“父子公德坊”,歙县唐模的许承宣、许承家的“同胞翰林坊”,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徽州牌坊主人那辉煌的身世以及带给族人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