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常出现在神话传说和皇家装饰中,在现实里,至今为发现龙这种生物存在过的痕迹,因而人们推断,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常出现在神话传说和皇家装饰中,在现实里,至今为发现龙这种生物存在过的痕迹,因而人们推断,龙是一种集多类动物形象于一体的幻想动物。相传龙有九子,每个“龙子”性格各不相同,每个形象均有着不同的含义。今天东方收藏随您一同认识一下龙九子分别有哪些。
龙长子囚牛,喜音乐,常立于琴头。在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人们一般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次子睚眦(yá 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形象被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以起到威慑作用。
龙三子狴犴(bì hàn),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龙四子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坐骑,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五子饕餮(tāo tiè)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此兽非常能吃,而且只进不出,“饕餮大餐”既是取其能吃之意。“饕餮”的本义是贪吃,但是在现代餐饮业中,饕被引申为“会吃”,因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称“饕民”。
龙六子椒图(jiāo tú),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之意。
龙七子赑屃(bì 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即碑下龟形象。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刻到碑上,碑的下面塑着赑屃的形象,示意功绩的根基是赑屃,此后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它和龟一样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龙八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是一条鱼形的龙,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龙九子貔貅(pí xiū)是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瑞兽,貔貅能吞万物而不泄,故有纳食四方之财的寓意,有赶走邪气、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财、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
除此之外,龙九子还有其他的说法,我们熟知的螭、麒麟、犼、嘲风、负屃等形象在一些地区也被当做“龙之子”,这些形象常被人雕刻在玉器或绘制在瓷器之上,其祥瑞的寓意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