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纪,希腊被罗马帝国吞并后,西方世界文化中心随之转移到了罗马。罗马帝国不仅在当时是世界上的强国,同时在建筑、
石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伊特拉里亚的雕刻(公元前3000—公元前3 世纪)。 罗马文明的初始,伊特拉里亚占有重要的地位。《维伊城的阿波V)) (P,! 1一17)的陶像被认为是伊特拉里亚的杰出作品。还有一件属于伊特拉里亚风格的青铜作品,《雌狼》雕像,被认为是罗马城的象征。
在一些伊特拉里亚的占墓中发现了不少雕刻艺术品。伊特拉里亚人认为坟墓不但是身体而且是灵魂的归宿。因此,他们常在死者的棺盖上
石雕死者像,这些墓葬雕像有夫妻双人像,也有单人像,《伊特拉里亚的古墓棺盖上
石雕》。
(2)罗马共和国时代雕刻(公元前3一1世纪) 罗马人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从罗马共和国时期开始,4个贵族或较富裕的人家中几乎都有一间专门存放祖先遗像的房间。这些遗像有用蜡直接从死者而部翻制的面具,也有依照这种面具制作的雕像。在其家族的葬礼或者重要仪式中,这些面具或雕像都要被请出来,由人戴上或捧着,就如同祖先也来参加仪式一样,《一个罗马贵族和他祖先的头像》,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为了表彰军事和政治首领而为他们塑像并摆在公共场合这一习俗一直盛行到帝国末期,《号召人》也称《演讲者》,
这个时期的肖像
石雕多用严谨的写实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多少“美化”表现对象。这在一些帝王雕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沉思的恺撒》,作者有意美化了当时已经秃顶的恺撒的真实形象. 同时期的《布鲁图胸像》 WI]被公认为是占罗马早期肖像
石雕的杰作。
(3)罗马帝国时代雕刻(公元1世纪末—公元5世纪) 罗马帝国时期的雕像一般是为个人名誉和纪念的需要而制作,这一点也促使肖像雕刻的新发展。这种趋向在奥古斯都时代达到了高峰,主要特点是把人与神这种双重身份的思想融合到纪念性肖像人物中去。而且这种现象在表现帝王形象时体现得尤为深刻,如《奥占斯都像》。仅《君士坦r大帝巨像》就有280厘米高,那巨大的眼睛,厚币稳定的外形,毓示出他那统治者高高在上的地位。
(4)古罗马祭坛和凯旋门浮雕 出于古罗马帝国统治者的需要,历代罗马皇帝都有修建纪念性的祭坛凯旋门浮雕等传统,而且大多配以故事性和情节性的装饰雕刻。
如为了庆祝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强敌、暇新统一帝国而修建的著名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及为了纪念图拉真皇帝(在位于公元98一117年)的著名的图拉真像柱,也称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