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形:柱础与柱身的形状相同,粗细一致,其表面通常平素而不施纹饰,为清初早期之风格。在台南祀典武庙及彰化孔庙,皆有此种形式之柱础。
※圆鼓形:因形状似鼓而得名,其轮廓上下略窄,中间凸出如鼓状。此类柱础在台南开元寺、台南孔庙、台南报恩堂及祀典武庙都尚有存在。另一种上宽下窄,肩部凸出的「变体圆鼓形柱础」。在台南开元寺、台南报恩堂、北港朝天宫及新庄广福宫等处尚有此种柱础。
以上两种圆鼓形柱础,均为清朝早期的流行风格,造形古拙,雕饰典雅。一般在上下缘常有钉帽纹饰,或在上缘的柱顶作浅浮雕的图纹装饰。中间凸出的部份,通在表面区分为四或六个间隔,其间再施以花草雕饰。但亦有不分间隔,而作整体之纹饰。
※莲瓣形:自东汉佛教东传之后,从此佛教的装饰艺术对往后柱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常将柱础雕饰成如覆盆莲花的装饰,这种类似佛教「莲花座」之造形,即是宋代所谓的「宝装莲华」。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此种古式的覆盆莲花,在鹿港龙山寺山门的柱础,尚可见到。唐代、宋代仍以覆盆莲花的式样为主,但唐代的莲花较六朝初期的略为肥短;宋朝的柱础则式样变化更多雕刻也更细。台湾庙宇中常见的莲瓣形柱础,其造形已不同古制,并有束腰及及底座的产生,在上端凸出的肚部作莲瓣雕饰,其莲瓣以圆弧收齐上下唇缘,而呈现上下对称的长椭圆形。整体造形类似南瓜,所以又称为「南瓜形柱础」或「瓜瓣形柱础」。
※扁圆形:其外形取法于「圆鼓形」,收上、下肩而成。另有一种作「直线扁圆形」,即是中间凸出来的础肚,不作圆弧形变化,而作直线的形状。扁圆形柱础,通常在础肚部份,划分成等分间隔,于间隔内再施以图纹雕饰。但万华祖师庙,在其础肚,即未分间隔施予图案。
※大小弧瓣形:外形类似扁圆形,在凸出的扁圆部份,区分成大小不同宽度的弧形面积,一般分成大小各六等份或八等份。并在各大积的圆弧内,施以纹饰雕刻。分为大小各八等分的大小弧瓣柱础,其大面积的圆弧内,以隔一个重复图案的方式予以雕饰,在其础顶的花饰亦相当别致。
※四方形:柱础分成四面,呈正方,在上凸出的四个面,作图纹雕饰。另有一种「圆弧四方形」的柱础,其形状是在原先垂直的四个面,作圆弧形的变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四方形柱础;其形式类似台基,中间有束腰,四隅常作竹节柱的形状,在四柱间并施以相同或不同的纹饰。与地面接触的底部,其四边作「柜台脚」的底座,以承托柱础,而成为一个形式完整的台基。新庄广福宫,为「圆弧四方形」的柱础,在原先垂宜的四个面,作圆弧形变化,但无花纹雕饰。万华祖师庙正殿右侧门柱,只有一面可见,其余埋于壁中。
※六方形:柱础上段区分为六个面积相等的面,而呈正六方形,每个面并施以雕饰,其下与地面接触的础触,通常作六方形或圆形。
※八方形:柱础的上段呈正八方形,并且在面积相同的每个面上,施以图纹装饰;或作平素而无雕凿者。在下段常作八方形或圆形的柱脚。在庙宇中,「八骏马」主题常用于八方形柱础之雕饰,与「八宝」等器物配合运用。艋舺龙山寺及万华祖师庙玄关之龙柱,两者皆为八方形柱,下段作八方形柱脚。而新庄广福宫,为八方形柱,下段作圆形的柱脚。保安宫的这个八方形柱十分特别,除了以圆形作柱脚外,在础肚的地方亦加以变化,使八面的中间皆凹向内,而使八个角更为明显,呈星形。
在六方形及八方形的每个面,常作对称主题的雕饰,譬如,八方形柱础,通常以佛教或道教的「八宝」、「暗八仙」配合「八骏马」之主题,作间隔式的纹饰安排,且常是两个柱础作成对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