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柄,字从周,安徽阜阳颖东枣庄人,清末著名的爱国将领。是北宋程颢、程颐的后裔。据《程文柄事略》记载:“公少赋奇气,胆略过人,笃好诗书,以家境寒不能多得书,常引以为憾。及长,好孙吴之学,尝曰:‘为将之道,贵临机应变,古人成法不可不知,亦不可拘识’者,即知其为将才”。程文炳一生从军,因战功卓著,累官至九江镇总兵,湖北提督,福建陆路提督,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治军严明,带兵时却温文尔雅;兵刃疆场,却不滥杀无辜。因此,曾国藩夸他有“古仁将之风”。在督鄂、官闽、水师提督任上,他曾为老百姓做过不少益事,多次解囊赈济邻里。清宣统二年(1910),程文炳因病死于安徽省当涂县长江水师提督任所,卒年77岁。程文柄在任湖北提督期间,从光绪九年到光绪十九年除中法战争期间奉命驰援闽一年外,一直为隆中景点的修复和新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牌坊作为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有标识、纪念、装饰、旌表和空间分界等功能。程文柄于1890年为隆中着手修建的石牌坊,矗立在隆中座山与乐山的两山冲口,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三层,用一色的大青石开榫组装而成,并用十个抱鼔将石牌坊四柱固定,面东背西。古隆中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远看巍峨高耸,蔚然壮观;近看精雕细刻,图文并茂。石牌坊的正面和背面都有中国传统的书法线雕阴刻的文字,只见石牌坊正面中间上方,刻有“古隆中”三字,字体遒劲有力,浑厚圆润,张力十足,是难得的书法中的精品、珍品,加上用红漆描摹,特别醒目。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撰写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作者是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求得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而诸葛亮为了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光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石牌坊的两旁侧门上雕刻着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古训,这是诸葛亮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石牌坊背面,大门上方雕刻着“三代下一人”几个大字,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高度概括和颂扬。这句话是说:“夏商周三代以来,最杰出最伟大的人物就只有诸葛亮一人”。这是对诸葛亮智慧人生最好的褒奖!石牌坊的两边也雕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对联。“伊”指的是商朝大臣伊尹;“吕”指的是周朝宰相吕尚,也就是姜子牙;“萧”指西汉大臣萧何;“曹”指曹参。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就连萧何、曹参也黯然失色。据说“古隆中”三字是由著名书法家陈维周老先生撰写的。石牌坊的图案更是美仑美奂、丰富多彩。正面有:渔樵耕读、二龙戏珠;背面有:双凤朝阳、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总之,古隆中石牌坊熔线雕、浮雕、缕空于一炉,集建筑、装饰、绘画于一体,上面雕梁画栋、起角弯爪、单檐斗拱、带脊座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栩栩如生,给游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古隆中石牌坊自建成以来,历经一百二十多年沧桑,至今仍古色古香,受人敬仰。
1955年由隆中文物管理处清洗修理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以扫四旧为名,要拉倒石牌坊,当时的全国劳动模范隆中大队大队长唐大兴借口怕牌坊砸伤人,没有拆,石牌坊得以保护。1988年隆中石牌坊朝东北角倾斜,隆中管理处用环氧树脂进行了修补。2014年隆中管委会彻底修复石牌坊。至此,古隆中石牌坊以崭新的面貌向游人开放。
牌坊啊,牌坊!你挺起的是荆山人民的脊梁,传承的是楚风汉韵的精髓,张扬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希望。站在古隆中石牌坊前,我们瞻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放心吧,我们汉水人民定会将您的智慧发扬,用您的智慧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