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由单排或多排立柱和横向额坊等构件组成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实际上,牌坊较牌楼简单,上面没有斗拱或楼檐。习惯上,北方民间多称牌楼,南方不论有无楼檐都叫牌坊。
牌坊起源很早,据《周礼》记载,周代居民的基层单位是“里闾”,唐代时改“里闾”为“里坊”。 “里坊”(里闾)制度要求城市布局规划为方格网式(棋盘式),每一格用地面积相等,每一块封闭的方格用地称为“里坊”,其四周都有封闭的坊墙包围,开有前后门,即坊门。坊门一般较高,有柱,有额,其上可以刻字做文章,这是牌坊的雏形。
当北宋取消“里坊制”之后,里坊门成为了独立的坊门,宵禁的实际功能被取消了,而里坊门则演变为具有精神功能的里坊标志。独立的坊门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其标志性和纪念性功能不断增加,对于造型、构造和装饰的变革也日益精湛和优美。牌坊的类型繁多,从一开间到多开间,从一楼到多楼,平面及材料形式也不断的组合变换。
牌坊建筑作为社会的载体,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政治上,统治阶级旌表在政绩、科举、军功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政治需要;表彰在道德行为规范方面先进典型的人物,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需要;经济上,封建统治阶级建造牌坊是表达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的局面。牌坊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宗教色彩和礼制纲常,从另一个侧面也记载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活的史书。
二、宁波部分牌坊实例分析
江北慈城有一座浙东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其大门为棂星门(图1),棂星门也是一种牌坊,只不过较特殊。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汉高祖时就规定,祭天要先祭灵星。北宋天圣六年(1028)筑祭台时,不仅建造了祭台外墙,而且采用坊门形式设置了灵星门。后来把灵星门移置于孔庙建筑上用作大门,意欲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夫子,又因其门形如窗棂,于是改“灵星门”为“棂星门”了。宋以后,牌坊逐渐变成了纪念性质的建筑物,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
最典型的亭式石牌坊是“钟郝遗徽”石亭(图2),坐落在象山县月楼岙村北路口,建于清咸丰元年(1853),为一正方形四柱两层全石歇山顶亭式建筑。正面朝南,额刻“钟郝遗徽”四字,四柱刻有楹联,亭中立一石碑,高173cm,宽82cm,厚18cm,上刻“坤德永员”四字,款为“浙江巡抚部院、布政使司,宁波府正堂,象山县正堂所立”字样。据民国《象山县志》记载,该石亭为庄耀亭妻黄氏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