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的“石文化”悠久,这里的石刻有生命
丹阳的“石文化”很是悠久。这个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代,各族各国文化的渗入融合,使得南北朝文化进入多元化发展的辉煌时期。石刻艺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朵奇葩,北朝气魄大,刻“人”恢弘有度;南朝妙灵动,雕“兽”栩栩如生。主人要带我们去看石刻,很自豪地说:“到丹阳,要看石,这里的石刻会说话。”
我们来到一处开旷的地方,一条小土路走势略微向上,不远处的几件大型石雕十分抢眼。主人指给我们:路南侧,头上有双角的为天禄;路北侧,头上独角已经残失的为麒麟。两兽的脚已残缺,现在修复了一部分。可是我顾不上分辨了,已经被这神兽古朴流畅的线条,夸张而又饱含美感的造型所慑服。蓝天下,旷野中,看着那昂首向天,长高都过3米的巨兽,太神气了!
怎能不为先人的艺术创作而震动?岁月留痕,战争破坏,已经残损的石兽依然在讲述。讲述着我过去了解不多的南北朝大分裂,讲述着历代战火和天灾摧残的这个本应富足的长三角腹地。两根高耸的石柱排在小道两边。下面是双螭座,柱身竖刻24道瓦楞纹,柱上部有矩形石额一方,上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最妙的是一个额文正刻顺读,另一个则反书逆读,像是照镜子一般。我们一行人,都感到这对石柱堪与古罗马石柱媲美。主人介绍说,除了大自然风化腐蚀之外,在太平天国和日本侵华战争中损失最重,这柱子的“零件”,都散落在田间,近年来在墓道上配好归位,列为原地保存的文物了。
天地石刻园是这里正在建设之中的新景观。走在砖瓦灰石还在路中间的工地上,马上被一片初步就位的“上马石阵”所吸引。哪儿找来这么多时代不同,形象各异的上马石啊?柱顶的石猴,有的顽皮,有的大度;石狮和麒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人物中的文官武将,从服饰佩戴上可以猜出他们生在哪朝哪代,从面庞上可以看出来自中原还是来自西域。走在尚未就位的翁仲阵和石兽阵里,我想到了在陕西兵马俑开放初期时,我有幸在俑坑里近距离地观看秦俑的往事。以后,这里正式开放后,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和石刻艺术品交流,那是穿越时空和古代的石刻对话呀!这里的石头会说话,这里的石头能对话。对于游人来说,该是多么大的诱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