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栏杆最初是为安全而设的,例如原始的独木桥,就是用三角支撑的一支,延伸到桥面以上,再加上石雕扶手而成栏杆的。
修桥设栏杆是很自然的,后由于建筑艺术的发展,使栏杆整体化,规律化,多样化,这就使它产生了美学效果。所以,栏杆设计要注意什么:
一是要考虑它的安全性,
二是要看它的美学效果,二者是紧密相关的,缺一不可。公路美学中把安全看成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出版的《实用公路美学》一书中,就谈到:“不管公路有多么美,如果没有安全感,就不能认为在美学上是满意的”。
石雕栏杆
石雕栏杆给人以安全感,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座大桥,安上与桥体结构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栏杆,就犹如画龙点睛,使桥梁变得瑰丽多姿。也难怪历代建筑大师是那么重视石雕栏杆的精雕细琢,例如赵州石桥上的石栏杆,只雕龙栏板就有游龙、戏珠、奔龙、绞龙、交龙等数种,望柱也形色不一,有蟠龙竹节式、竹节宝珠式等。这些花纹雕饰多取材于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用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或象征善良、美好、战胜邪恶等内容,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明清两代皇宫、陵墓的建筑群中,把桥梁建筑作为建筑群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无河引水也要架桥,而且石雕匠师的精湛技艺又多表露于桥的石雕栏板和望柱上,可见桥梁栏杆有它独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效果。
历代文人韵士也借石雕栏杆以传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栅栏处”的名句,民族英雄岳飞也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壮语,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则常常将石雕栏杆与士女相题:“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因此,造型优美的石雕栏杆,又能启人心智,抒人胸怀,牵动人的情思,从而它又是改造环境、培养人们具有良好情操的建筑物。
总之,石雕栏杆是桥梁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桥梁专家和建筑师,有责任把栏杆设计好,使人们喜闻乐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建筑艺术传统,集中我们民族的神韵情思,在公路建设上呈现出向四化进军的时代风貌。为此,想把自己对公路桥梁栏杆的一点浅薄见解,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以供参考。
一、传统形式和时代风貌
古代桥梁栏杆,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栏杆的制做全靠手工雕琢,所用材料又多为质地均匀的石料,石雕栏杆价格还比较高,因而给人以庄重、深厚、细腻、矫键之感,上面的雕饰琳璃尽致、巧夺天工,无疑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但是今天看来把有它制做复杂、繁琐笨重、透视性差和远观效果不好等缺点。试想,若把它照搬到现代桥梁上,就不大适宜了。所以对古老栏杆形式,有一个如何继承和发扬的问题。
解放后,我国的公路桥梁建设迅速地向前发展,修了许多跨越天堑的大桥,拱桥单孔跨径已达150米,在这样大而长的桥梁上,再安装由手工雕琢的栏杆更是一道风景线。
三十多年来,广大石雕设计人员,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栏杆形式,这些造型一般都吸收了古代栏杆造型艺术的特点,或矫健、俊逸,或严整、浑厚,而且也具有轻巧玲珑、透视性强及远观效果好的时代风貌。例如现在的栏杆柱,柱身和柱顶用凹槽隔开,柱身有简单装修,柱顶为多棱球体,远观与古代的竹节宝珠望柱或狮首望柱很相似(图2);图4件,成对排列起来,给人以严整、俊逸之感,颇有古桥栏板上的流云卷叶之势;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跨越澜抢江的景洪桥栏杆;吸取了我国民间窗权的造型艺术,玲珑剔透、横素美观,富有浑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又如用两个菱形构件相交,周围用方框联接而成的花板,又与古桥上的交龙栏板很相似。只是一个形象具体,一个抽象概括。这种把古桥栏杆抽象、概括化的造型,应该说是一大创举,因为它给桥梁栏杆模型化、工厂化、大批快速生产开创了条件,既有传统形式的特点,也富有时代风貌。
还有很多好的形式,也有一些造型美中不足的栏杆,如江苏省平望大桥的石雕栏杆,在两根栏杆之间,只联接了一块很大的正方实体板,占去了两栏柱所夹空间的一半,所以显得很呆板(见图6),又如北京市塔岭桥栏杆,却在两栏柱之间设置了两个偌大的孔洞,它虽然充分利用了“空间”,以虚代实,有一定远观效果,但由于空间与杆件的比例失调,仍然显得空旷、松散。
二、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
在美学方面,千篇一律的形式不见得不美,例如一队红领巾,身穿一样的衣服,迈着同一步伐,给人的感觉是美的;相反,一群男女青年,身穿不同的节日盛装、五色鲜艳,给人的感觉也是美的。这就是说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对不同事物在一定的时空里都可能是美的。桥梁栏杆的造型属于建筑美学范畴,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古代的建筑大师即考虑了千篇一律的美,又考虑了千变万化的美,而且巧妙地把二者揉合在一起了。例如赵州桥的栏杆,不仅望柱形式不同,栏板雕饰也不同;芦沟桥的栏杆,其望柱上的大小石狮,也是形态各异,无一雷同。有的也雕刻石雕麒麟、石雕貔貅等,但是它们的望柱和栏板的规格、间距却是相等的,所以,近看栏杆雕饰则形象生动、百态千姿;远观则谐调、严整,与桥型浑然一体,不愧是造型艺术的巧妙运用。
今天,由于成批生产的要求,石雕栏杆造型虽然多取其千篇一律的形式,但是构成栏杆的各个部件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用不同截面的组装成不同的图案和形式,给栏杆多样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师法前人的技艺,寓千变万化于千篇一律之中,这不仅有赵州桥和芦沟桥做楷模,而且在现代园林建筑中也有许多典范;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初看千篇一律、浑然一体,细看则千变万化、绚丽多姿。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建筑造型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切不可顾此失彼而伤害建筑主体之大局。在四川丰都县的九溪沟上,有一座造型很美的单跨拱桥,只因在石雕栏杆布置上,设计者把整个桥体分成了若干不等的段落,而且每段的栏杆形式又截然不同,只注意了多样化,没有把多样化和千篇一律完美地结合起来,所以,使整个桥体显得很零乱、不严整,给人一种用积木搭成的感觉,很不谐调。可见,一座造型很美的桥梁,如果栏杆设计不当,也会影响桥梁的美学效果。
拱桥石栏杆
三、栏杆设计要适应桥型
如何使栏杆适应桥型?这是设计者经常遇到而又容易忽视的问题。认为栏杆并非主体,无关紧要,有现成图样,拿来一抄便了,结果造成美中不足,甚致妨害了整个桥梁造型的美学效果。
石雕栏杆适应桥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把石雕栏杆视为整个桥梁造型的一部分。在选择桥梁形式的同时,也应考虑以其相适应的栏杆形式。
(2) 石栏杆造型要避免与桥体结构雷同。例如桥体为拱型时,栏杆形式应尽量采用直线杆件所组装的形式,少用或不用弧线构件。因为当桥体为拱型时,主拱上往往又有许多腹拱,再用弧线型的栏杆就与桥体雷同了;又如桥型为析架拱,其析架多为斜线型杆件组成,这时栏杆造型应对桥体造型起平衡、协调作用,不应再采用斜线造型的形式,应采用较密的竖条式栏杆,或采用轻型的实体板,以避免与析架雷同。
石雕栏杆
对于梁、板式桥型,因构成桥体的主要线条,除桩与墩台外,多为水平线、为避免与桥体雷同,栏杆造型应以垂线为主,或间以曲线与弧线的形式。
(3) 石雕栏杆造型应避免琐碎、零乱。造成栏杆琐碎、零乱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不能与桥梁形式相配合,任意选定栏杆形式,如前所述,不仅雷同,而且显得杂乱无章;其二是石雕栏杆本身过多的装修和雕饰,有些装修搞不好会成为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其三是构成石雕栏杆的各个杆件过于细小和密集。
(4)对于桥面宽的桥梁(中间有分隔带、双车道或四车道桥梁)。栏杆造型要庄重、稳健、俊雅,组成栏杆的各部杆件,断面尺寸要适当加大,使桥面宽度与石雕栏杆宽度比例适当;过大则笨重,过小则体大头轻,失去平衡。
对于窄而长的桥梁,石雕栏杆造型要简洁、明快、流畅。
汉白玉石雕栏板
(5) 石雕栏杆造型要避免怪形和扭曲。因为栏杆的用途之一就是给驾驶者及旅客以舒适、安全之感,况且公路实用美学认为栏杆设置不应引人注目(这里是指不要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如果栏杆设计出现怪形和扭曲,就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造成不安全因素。例如江苏省无锡县的新虹桥,这是我国第一座双曲拱桥,造型优美、轻巧,但是栏杆造型有些美中不足:在每两个栏柱间布置了三个一米大小的平形四边形,以拱顶为界,每侧8组,均向桥中心倾斜排列,看去不仅扭曲,且颇有倒塌之势,与其秀丽的桥型相比,很不相称。
(6) 石雕栏杆造型要以虚代实、虚实并举比例适当。“实”就是组成栏杆的各个构件,
“虚”就是各个构件之间的空隙。空隙过大,便显得空旷、松散、不严整;空隙过小,便显得琐碎、零乱。
在构思造型时,不仅要考虑各构件本身的几何形状和它们所组成的图案是否美。同时也要考虑其间隙大小及它们所形成的图案是否美?使虚实得当,以适应桥型的需要。例如,在一定的方框内布置两个相交的菱形,怎样布置才是最理想的呢?,使图形疏密不当,中间相交所形成的小菱形不是过大就是过小,才能构成较好的图形(③)。
“以虚代实”,是从空隙中见效果,从空隙中见图形,以达到无中求有的效果。例如从中间镂空的栏板,中问虽然是空的,但透过孔洞,可以见到许多自然景色,进而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以增加造型的趣味性。这种以虚代实的造型手法,其微妙之处在于空洞要有一个好看的轮廓和形状,不然,只留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孔洞、就不能收到以虚代实的效果。
四、石雕栏杆造型要适应周围环境
石雕栏杆除适应桥型以外,还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周围环境应包括:
(1)风景—树木、森林、田野、房屋建筑、山水、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电站等。
(2)人物—风俗习惯、爱好、劳动性质等。
(3)公路等级及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