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护栏是指设置于桥梁上的护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失控车辆越出桥外,具有使车辆不能突破、下穿、翻越桥梁以及美化桥梁建筑的功能。
桥梁护栏形式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公路等级,综合考虑其安全性、协调性、需防护对象的特性及现场几何条件等因素确定防撞等级,然后再根据本身结构、经济性以及施工和养护维修等因素进行构造形式的选择。其埋置方式有立柱直接埋入式、法兰盘连接式和通过传力钢筋把桥梁护栏和桥面板浇注成一体三种方式,条件许可时,可采用抽换式护栏。
划分桥梁护栏的类型方法很多,除按设置位置划分外,还可按构造特征、防撞性能等划分。按设置位置可分为桥侧护栏、桥梁中央分隔带护栏和人行、车道分界处护栏;按构造特征可分为梁柱式(金属制和混凝土)护栏、钢筋混凝土墙式扩栏和组合式护栏;按防撞性能可分为刚性护栏、半刚性护栏和柔性护栏。一般常见的护栏形式有石雕护栏,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和缆索护栏。
石栏杆在中国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石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石栏杆,很具装饰意义。石栏杆常安装在台基四周、桥的两侧、楼梯两侧、廊柱两侧、亭榭周边等处,起到防护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分割空间。尤其在园林建筑中,石栏杆是最不可少的,既可以拦隔围护,将不同的区域分隔开来;又不会割断各区域之间的联系,石栏杆上雕刻的图案还起点缀环境的作用。
石栏杆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起初多仿木结构。至宋代,石栏杆已很普遍。但周代礼器座上有类似石栏杆的构件。汉代以卧棂式石栏杆为最多。六朝盛行钩片勾阑。石栏杆转角立望柱或寻杖绞口造者,均可见于云冈石窟、敦煌壁画。元明清的木栏杆比较纤细,而石栏杆逐渐脱离木制栏杆的形制,趋向厚重。清末以后,西方古典比例、尺度和装饰的石栏杆形式进入中国。现代石栏杆的材料和造型更为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