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麒麟, 亦作“ 骥嶙” ,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其头似龙, 其身如鹿, 独角, 全身鳞角. 尾像牛, 与凤、龟、龙, 并称为“ 四灵” , 位居“ 四灵” 之首。
《宋书·符瑞志》载: “石雕 麒麟者, 仁兽也。牡日麒, 扎日麟… … 含仁而戴义, 音钟吕,步中规矩, 不践生虫, 不折生草, 不食不义, 不污饮池, 不入坑陷, 不行罗网” , 由于麒麟性情温和, 举止斯文, 被人们视为吉祥、仁慈之瑞兽。
石雕麒麟是“ 众美” 的化身
石雕麒麟, 是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构思、创造的动物。其外部形状融多个动物特征于一体。是古人对鹿、马、牛、鱼等吉样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动物, 可谓集“ 众美” 于一体。
鹿是古代民众崇拜的一种动物, 当人们崇拜神仙时, 白鹿又被当作仙家的神畜。中国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民间,鹿还以长寿仙兽的形象出现, 在多种场合用以表达祝寿、祈寿的主题。此外, 鹿还与“ 禄” 谐音, 象征福气、傣禄。
牛, 在上古时期就走向祭坛, 是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神圣物。其耕耘于田间,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财富, 它身上所体现的奉献、忠诚、务实精神, 也给人类以精神的财富。牛崇拜在中国各族民间都很普
遍, 在西北地区有公牛崇拜, 在南方地区多水牛崇拜。中国一些少数民族都将牛视为神兽。
马, 被认为是忠诚、聪明、勇敢而耐劳的动物。马崇拜多流行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中, 他们以马为主要乘运动力。古代在祭天地和出师盟誓时常以白马为祭马。一些少数民族就有在祭夭神或牲畜保护神时, 选神马、献神马的习俗。
鱼, 其身上的鳞片被视为吉样、美丽的装饰, 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鱼崇拜一直在中国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广泛流传。“ 鱼” 又与“ 余” 谐音, 成为生活富足、年年有余、美满幸福的象征。
由此可见, 古人选择鹿、马、牛、鱼等吉祥动物组成麒麟是“优化组合”的结果。
石雕麒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气质。
古文中常把“ 中央黄帝” 尊为麒麟. 而后来人们把历代帝王比喻为龙。
龙是古人对鱼、蛇、马、牛、鹿等动物和云、电等自然天象的模糊集合, 和麒麟在取材对象上有重合之处. 二者都有兆瑞、通灵、显贵的神性, 它们同属一宗。商代龙的角, 常常用长颈鹿的角。
秦汉时期.龙从蛇体向兽体转化, 和后来的麒麟很相似。
汉代以后, 麒麟作为一种“ 仁兽” 虽慢慢从龙的大家族中分化出来, 而自成一体, 成为“ 四灵” 之一, 但却始终没有脱离龙的范畴。
到明清时期, 终于和龙的形象靠拢, 成为龙家族中的一员。目前, 留存最为著名的麒麟是南朝帝陵前的石雕。
石雕麒麟纹饰华丽, 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 用巨石雕琢而成, 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 膛目张口, 颈短而宽, 昂首作仰天长啸状, 体感强。石雕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 更注意夸张和变形, 显得豪迈而有气势。
宋代和元代的麒麟虽保持着鹿身特征, 但从其颈部缤毛的飘拂, 以及躯体麟片的刻划上, 却已趋向龙形。
明代麒麟头部呈马头形, 而头部的装饰和明代龙的头部相似, 头部的聚毛前冲, 身躯上布满鳞片, 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 色泽以青色为多, 也有黄色和绿色的。
明代的麒麟风格也不一致。有的是鹿身蹄形麒麟, 显得纤巧、灵动, 给人一种祥瑞之气。有的则是狮身爪形麒麟, 显得壮实而肥硕, 但缺少瑞气和灵气。明代帝陵前的麒麟, 其形体又继承了南朝时期的瑞兽风格, 显得稳健雄浑。
清代的麒麟已龙形化, 形成了“ 龙头、鹿身、马蹄、龙麟、狮尾”的艺术形象。麒麟的龙形头部刻划繁复华美, 图案趋向规范、工整, 与六朝时期的麒麟相比,已没有了那种刚键豪迈的气势。
石雕麒麟, 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 被称为“ 仁兽” 。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日: “ 一角圆蹄, 行中规矩, 游必
择地, 翔而后处, 不蹈陷阱, 不催罗署。”《说苑》亦有: “ 含仁怀义, 音中律吕, 行步中规, 折旋中矩, 择土而后践, 位平然而后处, 不群居. 不旅行, 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 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和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 正是因为这种“ 仁兽” 所具备的品质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