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NT US
北京戒臺寺內有一座遼代經幢座,在幢座的八面上浮雕有八位伎樂天人,分別持琴、琵琶、笛、排簫、笙、貝、拍板等,正在演奏,余者一位伎樂袒上身,赤足,雙手各持帔帛一端,一腿屈膝,一足外伸,正在翩翩起舞。
戒臺寺幢的幢身部分是元代建月泉新公禪師靈塔的塔身,與幢座不是同時代之物,但幢座從浮雕風格分析,應系遼代的經幢底座部分,解放后修建時組合在一起的。
經幢之制始建于北魏,隋代亦偶見,大量出現是唐代武周之后因流行婆羅門僧人佛陀波利入唐所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中要求信者將此陀羅尼咒或安置高幢上、或安置高山、或安樓上、或安翠堵波(塔)中,因此之故,唐中晚期經幢多有建設,五代、宋遼時頗為流行。目前所見存世經幢據《金石萃編》、《山左金石志》、《隴右金石志》等金石書著錄,歷代經幢除多刻《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外,還有刻《大隨求陀羅尼經》或《大悲心陀羅尼經》、《寶篋印陀羅尼經》等諸密教經咒,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所刻為多,故俗稱尊勝幢。門頭溝博物館還收藏有一座原雙林寺的石經幢,其上即刻有《尊勝陀羅尼經》,幢座也刻有八身伎樂天人。戒臺寺幢座所刻伎樂天人的樂器較雙林寺經幢的伎樂樂器多出了石笙、貝和拍板。
現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遼代石幢至今極為完整(通高5.4米,遼大康十年,1084年),原在河北涿州東街路側,幢身和幢座均為八面,雙層臺座,束腰部分也雕刻有伎樂天人,上下二層共十六身,所演奏樂器與戒臺寺石幢大同小异,有趣的是上下二層束腰部分也各出現了一位手持帔帛、屈膝伸足的伎樂形象,舞姿與戒臺寺伎樂完全相同,據此可推斷戒臺寺幢的年代大致應也在遼大康年(1075-1084年)前后所雕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遼代華北地區的石幢從整體構造到細部圖案紋飾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局和程式。戒臺寺的石幢伎樂是研究遼代石雕藝術和音樂史的寶貴資料。
手机:13153727968 电话:0537-6861196 13963709048
邮件:148935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