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无论在通都大邑,还是在僻壤山乡,您都会不时看到一种特别的建筑物--牌坊。它们向人们述说着历史,保持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到过北京的人,没有不知道东单、西单、东四、西四的,这是几处挺热闹的商业区,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后来人们慢慢地把牌楼二字节约了;50年代初,这些牌楼又被认为有碍交通而拆去了。但是“老北京”仍很难把它们从记忆中抹去,因为这些牌楼与附近建筑构成的场所,不仅仅是交易之处,而象西方的广场那样,是露天的客厅,民间交谊之所,富有人情味。
牌楼与牌坊
牌楼是牌坊的俗称,正史及志书中均作牌坊或简称坊而无牌楼字样。清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1885)中提及东、西单和东、西四时就说得明白:“就日坊北大街,俗称东单牌楼大街”。“瞻云坊北大街,俗称西单牌楼大街”。“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曰履仁,西曰行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西大市街有坊四:东曰行仁,西阅履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
牌坊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近代,她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漂洋过海,在世界不少城市均有修建牌坊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