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NT US
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已经被那两个石牌坊向人们诉说了几百年。
玉坡“恩荣”石牌坊,位于钟山燕塘镇玉坡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廖世德(号枣林)为纪念其祖廖肃而建。玉坡村自古是一个注重教育的村庄,特别是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时代,读书习武,更成为该村一大风气。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这个小山村就出了1O多名进士、举人,有被朝廷授予的奉直大夫和加敕的文林郎,有官至云南别驾,是远近闻名的进土官宦之乡。明末清初,该村廖世德一家三代六人先后进京赶考,上祖廖肃获明万历丁酉科(1597年)举人,随后廖世德本人获清康熙辛卯科(1711年)举人,其子廖当毅获清乾隆庚午科(1750年)举人,其孙廖知新获乾隆已亥科举人,为歌颂皇恩彰扬己德,“光前裕后”、“治厥孙某”,由廖世德儿子廖当毅兴建这座雄伟壮观的恩荣石牌坊,感激祖上当初激励自己发奋读书,谢其祖恩泽子孙。
此牌坊宽6.2米,通高6.9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青石牌坊,榫卯结构,柱立于石基座上,前后均抱鼓石,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顶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形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额枋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图画,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它全部用条石和石板镶嵌而成,没有任何沙浆填缝,这座立于平地上,没有任何支撑物的石建筑,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始终稳固如山,各种浮雕动物仍栩栩如生,字刻庄重清晰。2000年7月,这座石牌坊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县玉坡村的廖氏,明清时期多是当地的富宅豪门,民居多为深宅大院,每个门户都有三四座直排的青砖瓦房,厚重的砖墙为三层青砖建造,墙脚用人工开凿的条石铺垫,宽大的屋脊造型凝重,屋檐雕龙画凤,这些屋宇住过了几代人,至今丰采依旧。玉坡村廖氏先祖修建的“恩荣牌坊”更是该村的一道亮丽风景。据说新中国成立定成份时该村村民全是中农以上,因此被称之为“没有贫下中农”的村。
灌阳县月岭古村也有一座石牌坊。
位于灌阳县城北面30公里的文市镇月岭村,是灌阳县第一大自然村,居住着约400户人家,全为唐氏家族,至今一脉相传已28代。
月岭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属典型的湘南式民居。其中六大院是保存完整、最典型的民宅建筑。相传宋末之初(1271年),因兵灾,唐家的祖先从湖南零陵迁入广西灌阳文市,入居月岭。这里的兴旺来源于清乾隆年间一个叫唐虞琮的唐家后代,他有六个儿子,大儿子唐世楫,二儿子唐世柽,六儿子唐世桐均考取了国学,五儿子唐世柱考取了进士。唐家到唐虞琮成家立业时已经相当富有。唐虞琮在月岭为六个儿子建房,一人一个大堂院,同一天划线,同一天动土,同一天上梁,清一色青砖砌成的墙;清一色碧瓦盖就的屋顶;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清一色防潮砖铺垫的地板……翠德堂,宏远堂,继美堂,多福堂,文明堂,锡白堂,堂堂有小堂,堂堂有大堂,房屋雕梁画栋,窗上龙凤戏珠,壁上鸟语花香,家家有井清凉水,家家阁楼有书香,家家有园种花草,家家园里蝶舞欢……每院由六幢组成,每幢均为上下两座结构,主房、客房、仓库和传供唱戏用的戏楼,为官府院式,宽敞、整齐划一、气势恢宏。每院内均有水井、花园,全村及各院围墙道路均用石围石砌,是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宅群落。
其中,“锡白堂”是唐虞琮的六子唐世桐的。世桐从小多病,但好读书,三十岁方成亲,夫人姓史。史夫人进门一年多,世桐病故,史夫人一生为其守节,并把世桐三哥的儿子接过来扶养,取名景涛。史夫人视他如同己出,并辅助他认真求学,景涛不负母亲厚望,果然学有所成,道光已亥年中举,被朝庭委以重任,官至二品。景涛从小敬母,后蒙皇上允许,专为母在村后立下贞孝牌坊,上面镂雕的“二龙戏珠”、“麒麟献瑞”、“八仙”、“八宝”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两个故事各有不同,两个石牌坊各有千秋。一个是为感恩而建,一个是为贞孝而立。
其实,人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能感应到恩情、亲情、爱情,所以每个都应该有感恩之心。感恩与孝道是儒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感恩有古人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必效仿古人也去造一座牌坊,但一个人是绝不能没有感恩之心的。
而在月岭村的孝贞牌坊前,心情就会格外的凝重。且不说那为了出人头地发奋读书最后命丧黄泉的书生有多迂腐,就说那只过门一年就要为夫守贞一世的豪门怨妇,就有多令人唏嘘。在那幽暗的深宅大院里,分明感觉到了一种内心的无奈,一种企盼,一种沧桑和一种哀怨。石牌坊似乎揭开了一幅幅封存已久的画面,让人听到了一曲曲令人扼腕的老歌……
手机:13153727968 电话:0537-6861196 13963709048
邮件:148935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