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祖辈辈劳动生息在“石头王国”里的贵州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用石头创造历史和文化。早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即以岩洞为“家”,利用石头制造生产工具,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系列,贵州因此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贵州各族人民创造着独有的“石头文化”。其中雕工精湛的
石牌坊,堪称“石文化”的灿烂篇章。
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标志性建筑物,多建于庙宇、会馆、祠堂、衙署、陵墓前方或街道路口等处。或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或用以旌表功绩德行。通常用砖石材料建成。其上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精雕细刻祥禽瑞兽、奇花异草、历史掌故等图案和名人撰书的匾对题记等文字,是研究社会历史、风土民情和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贵州高原的通衢大道上,多姿多彩的功德坊、贞节坊、百岁坊、贞寿坊、节孝坊等砖
石牌坊比比皆是。迄今依然完好且雕工精湛的首推遵义龙坑功德坊、兴义鲁屯贞节坊、贵阳青岩百岁坊、毕节天河贞寿坊、赤水永合节孝坊。
遵义龙坑功德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据建坊题记称,“遵郡向设书院三所”,其后“毁一兵燹,基址无存”。记名总兵何行保捐资办学,备受褒奖。按清廷规定,凡捐银千两以上者,即能“请旨建坊”,可获“乐善好施”美名。经朝廷恩准,在城南10公里处之贵(阳)遵(义)大道上的龙坑场口修建功德坊。贵遵大道乃川黔驿道重要地段,过往行人,不绝于途。其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门,面阔7.24米,通高14米,由60多块精雕细刻的料石构成。上刻各种图案70余幅。众多扁联文字,出于名家之手。其中著名外交家黎庶昌题写的隶书对联为:“物与平施大道允同君子履;德能止善芳规卓有古人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义鲁屯贞节坊,原有4座,今存3座,建于清道光年间,均为四柱三门五楼
石牌坊。其中一座黄氏坊,面阔7米,通高7米;两座李氏坊的规模与黄氏坊基本相同。在相距数十米的狭小范围内即如此密集地建有多座
石牌坊,这在省内省外都不多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稀有,足以汉文化对夜郎故地影响之深。
贵阳青岩百岁坊,是历史文化名镇青岩现存3座(原有8座)牌坊中的佼佼者。青岩百岁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全称“赵理伦百岁坊”。古人认为,人活百岁为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赵理伦百岁坊乃名副其实的“上寿坊”。此坊的主要特点是,4根立柱抱鼓石不是“抱鼓”,而是石狮。8尊石狮均尾朝上头朝下,活像民间的狮子舞,正由桌上往下跳。艺术大师刘海粟看了这些石狮,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一般石狮多取蹲式,虽然威严但失之呆板。而赵理伦百岁坊上的石狮,一反常规,形同“猛虎下山”,特别富有生气。雄狮戏宝,雌狮护仔,交相呼应,相映成趣。
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毕节天河贞寿坊,原在城东南之双树湾,为妥善保护起见,并为天河公园增加一道人文景观,整体移至公园内。此坊系为标榜邵氏“贞节百岁”而建。而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赤水永合节孝坊则为旌表刘郑氏守节行孝所立,其最大特点乃两次间檐柱“抱鼓”上方刻的是大象和麒麟。
在黔山大地上,许多庙宇、会馆、祠堂、陵墓都修建有牌坊,譬如安顺府文庙建有“德配天地”坊、“道冠石今”坊和“棂星门”牌坊,镇远青龙洞建有“万寿宫”牌坊和“青龙洞”牌坊,黄平飞云洞建有“飞云崖”牌坊和“月潭寺”牌坊”。石阡江西会馆“万寿宫”和天柱远口“吴氏总祠”均建有牌楼式山门。前者以青砖垒砌,后者为砖石结构,工世别具一格,省内首屈一指。特别是前者的精湛砖雕,后者的辉煌彩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主体建筑增色不少。
墓前牌坊,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龙十八先生墓和金沙敖家坟见长。前者两座,后者6座。官方修建的明十八先生墓保留牌坊与墓碑自成单元的特点,尽管两者隔得很近,却仍不合二为一。可在民间,许多被人称为“花坟”的石刻墓,则将牌坊与墓碑结为一体,建成牌楼式墓碑。此类建筑形制,既节工省料,又美观坚固。如将牌楼式墓碑也视为
石牌坊的一个品种,那么,黔山大地的
石牌坊,当以万数计,众多的牌楼式墓碑,除镌刻汉字和传统图案外,还刻彝文、水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及斗牛,吹芦笙、踩歌堂等民族文化活动场面,堪称“记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大部头“石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