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NT US
石牌坊可以说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代表作之一就是北京明代陵墓外面的大红门前面的一种石牌坊了。这个石牌坊整个是有五间六柱十一楼,结构很均匀而和谐,造型也是十分的美观大方。而整个石牌坊是有一块纯色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在柱子上是雕刻有石雕麒麟、狮子,而且在夹柱石的浮雕上也是有双狮戏彩珠,而且石牌坊还雕刻着其他的怪兽与云纹。
石牌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代口趋成熟;南北朝时因受外来影响,雕刻技术获得很大提高;唐宋时己完全形成了民族风格,此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表现力上都达到了成熟阶段,但是始终没能取代中国木构建筑这个主流。明清时,特别是清代,石构建筑和石雕工艺总的来说,走向衰落,唯有石牌坊却能上承唐宋石牌坊,发展繁荣,经久不衰。石牌坊大多为石构牌坊,其上的雕刻,或朴实、或精巧、或典雅、或华丽,大多精美绝伦。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是百狮坊,整座牌坊的雕刻采用了整雕、透雕、浅浮雕、平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工艺细腻而精致,雕刻技术娴熟而精湛,可谓是一件艺术精品。
石牌坊均为石材结构,桦卯衔接,丝丝入扣,柱板相连,构架精巧,各级楼盖层层收缩上举,受力合理,这些为研究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构造和形式等方面提供了真实的物证,对研究鲁西南地区民风、官制等方面提供实物依据。石牌坊及附属文物所书文字多出自当地才华杰出文人之手,楹联精美、文采并茂、大量文字的可读性,装饰图案、浮雕图文、形制结构所浸透的中国古代特有的象征寓意表现手法,充分显示了积淀深厚的华夏文明精髓。我国对历史牌坊街区保护长期被简单的理解为“什么都不许动’,因此过去对历史牌坊街区保护实践总是在“彻底改造”与“什么都不许动”两种极端中选择。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建筑师在如何继承传统并加以创新,满足现代居住的生活需求问题进行了探索。
人们对石牌坊的建造开始讲究起来,改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组合而成。后来,一些坊门由只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因其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宋代中叶以后,封闭式的里坊制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与坊之间的隔墙纷纷被拆除,而坊门因具有地名标志的作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无墙体相连的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建筑。随着以南宋之后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至明清时期,石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石牌坊的建筑形式最终定型。同时牌坊也越来越淡化其区域地标地标功能,其表彰、宣扬教化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手机:13153727968 电话:0537-6861196 13963709048
邮件:14893570@qq.com